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要有一系列资源要素和政策环境的大力支持,比如可公平获得的、较低成本的金融资源,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的税负环境等等。
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习近平主席上周末在致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的贺信中,要求我国制造业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次在合肥举行的大会发出的《合肥倡议》,响亮地提出转型升级、高端制造,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生态优先、绿色制造,产业融合、服务制造,开放发展、协同制造,洋溢着正在奋力前进的中国底气和自信。
发展制造业、实现工业化对国家强大至关重要。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则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纵观世界制造业史,没有哪个工业发达国家不是通过制造业来奠定其国际地位的。70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剧变。今天,在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列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共有12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50多家。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41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
眼下,我国制造业龙头企业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手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制造企业发展迅猛,折射出制造业群体向质量要效益、以升级拓空间的追求。据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2019年我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8年共实现归属母公司利润9767.29亿元,较上年增长19.44%;净资产利润率10.48%,较上年高出1.25个百分点。另据统计,制造业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营收逾8万亿元,行业排名第一。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8年研发费用总规模达7110.87亿元,较上年增长8.63%,研发强度为2.14%,实现了2016年以来研发强度的“三连涨”。“神舟”上天、“蛟龙”入海、5G登场、北斗组网,我国制造业正以新技术驱动转型升级。
只是,我国制造业在质量、技术、效率、创新、竞争力和知识层面还有不少短板。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集中体现在产业基础薄弱上,部分产品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差、试验验证能力弱,应用市场环境、产业基础发展滞后,与其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正如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所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主要从下游的主机集成开始做起,一般都是引进国外技术,侧重于组装,在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领域始终存在短板。此外,在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有些领域高度依赖进口,某些行业甚至存在“空壳化”的风险。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直言,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绿色低碳转型还需加快、质量效益需要提高、数字化智能化还在起步阶段。因此,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见,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是要铸造“国之重器”,为经济发展“强筋壮骨”。在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国不仅要从普通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迈进,还要实现产业链上的升级,由微笑曲线的底端向附加值更高的两端攀升。这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提升产业层次、技术含量,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是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重要基础。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紧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增强自主能力,打造战略性、全局性、高可控性的产业链。就国家产业链发展安全和制造强国建设而言,当前,产业基础应聚焦于基础产品和基础技术,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检测检验设备和平台、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基础工业软件”五个方向布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无疑,产业基础再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得做好顶层设计不可,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入手,以“结构体系”和“创新体系”再造为着力点,分类组织实施。
发展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而实体经济振兴从根本上有赖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创新研发的加强,需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而当下的现实是,货币传导机制仍然面临“梗阻”,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对信用风险的有效识别。为此,市场普遍的看法是,降准释放了长期低成本资金,但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还需要银行克服顺周期思维,通过MPA考核等引导,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同时,还需设法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引导LPR利率下行,使制造业企业、小微企业等主体的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从市场预期来看,银行在新的LPR机制下形成贷款利率的下调会逐渐推进,显然不会在短期内有显著变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然任重道远,需要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加力增效”。
总之,制造业是一国的“硬实力”、技术实力、产业能力,这要有一系列资源要素和政策环境的大力支持。振兴制造业,需要可公平获得的、较低成本的金融资源,需要相对较低的综合成本,需要与“中国制造”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鼓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公平的税负环境。
让创新为制造赋能,让创造为制造添彩。
(来源: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协会新闻中心)